新闻中心
北横通道新建工程迎来主线全线通车
2024-08-09
北横通道东段主线(热河路-双阳路)于2024年8月2日晚22时起试通车,这标志着承载了三代市政总院人“奋斗者精神”的上海北横通道主线全线贯通。 从上世纪80年代按照全高架方案进行规划预留,到如今全线近80%路段转入地下,北横通道在规划方案上的与时俱进,不但体现了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理念中“大型市政设施向地下要空间,尽可能留出地面空间服务公交、慢行”的创新突破,更是总院“创造城市未来,追求和谐卓越”核心理念的生动实践。 特大型城市市政道路立体扩容的新篇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地面交通将日趋饱和,需要立体扩容方式来解决拥堵问题,但考虑到新建高架对周边居民和中心城区环境的影响,北横通道建设方案需要根据新阶段的发展态势,与时俱进的进行优化完善。 全线通车的北横通道长达19.1公里,其中地下道路长度相当于外滩通道4倍多,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以地下道路为主体的城市主干通道。通道一端联系中环北虹路,另一端衔接周家嘴路越江工程,与延安路高架平行,是上海中心城“三横三纵”骨架性主干路网中收尾的苍劲一“横”。对支撑上海城市东西向主轴发展、服务中心城苏州河以北区域沿线重点地区、提高中心城东西向交通的可靠性、分流延安路、内环中环北段交通压力有着较强作用,是上海中心城区北部东西向交通大动脉。来自中环或北翟路地道的车辆,按60公里时速计,30分钟内就可横跨长宁、普陀、静安、黄浦、虹口、杨浦六个行政区,到达周家嘴路内江路。这是一条全新的东西向交通主动脉,将有效缓解延安路高架和内环北段的交通压力,对提升沿线商区活力和方便周边居民出行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井字形通道”的成功,地下道路在推动城市发展、缓解核心区交通拥堵和优化中心城路网的重要作用已日益显现,从“申字形高架”网络,到以北横通道、浦东大道(东西通道)、外滩通道为代表的“井字形”地下道路网络,上海的路网形式在不断突破,解决交通问题的思维在不断突破,地下立体交通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这一理念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借鉴和效仿。 道路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的新典范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新典范。北横通道并不刻意追求全地下概念,总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与现有城市路网衔接,也综合考虑建造成本等因素。北横通道是一条在既有路网中布局的新线路,需要与现有的纵向道路“无缝衔接”,部分路线采用高架形式,不仅能与现有高架道路系统实现全互通立交,同时也降低了地下道路的建设和运营维护的难度,在保证功能性和适用性的同时,提升经济性、安全性及城市韧性。创新采用小客车专用道路的技术标准,不仅有效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满足90%以上的城市车辆通行需求,也使得北横通道的施工难度、施工风险和投资明显降低。 城市更新与深层地下空间集约利用的新典范。北横通道充分利用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穿越城市核心区建筑群,构建多点进出超长地下连续交通通道。采用直径15m盾构隧道,按“单管、双层、双向六车道”集约化布置,最大限度节约地下空间。通道跨越市中心六区,穿越轨道交通十余次,下穿房屋百余幢,并多次穿越河道、高架桥梁及重大管线等,因周边环境复杂、实施难度大,被誉为“地下隧道工程的百科全书”。通道布置8对进出口匝道,与中环西段、南北高架形成两处互通立交,联系骨干路网。管理用房、风塔、附属设施或隐于景观绿地、或与待开发地块、地下空间结合建设。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低影响度的建设模式,为核心区骨干道路立体化、城市功能更新、交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长大地下道路数字智慧、安全绿色的新典范。在数字智慧化创新方面,北横通道是国内较早一批引入BIM数字化设计的大型市政工程项目,通过BIM技术解决了包括管网协调、施工筹划等重点难点问题。同时依托工程设计经验,总院作为主编单位编制完成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慧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该标准是国内首部面向城市道路智能化综合应用、指导工程设计的标准。在盾构工艺创新方面,突破盾构隧道小半径衬砌结构设计难题,采用两种楔形量管片组合,实现了对复杂隧道线形的高精度拟合。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及信息化手段,解决15m大盾构连续以500m小半径穿越敏感建筑的技术难题。在隧道装饰创新方面,首次在长大地下道路中采用无装饰板清水混凝土装饰工艺,取消常规装饰板,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通风消防模式创新方面,完善超长双层道路隧道消防救援体系,创新采用上下层排烟联通管实现双层车道重点排烟,结合工作井设置车行连通道,实现上下层互为救援通道,设置联动泡沫水喷雾灭火系统,提高隧道的安全性。
|